当前位置: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云计算五个阶段(云计算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云计算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云计算可以被认为包括以下级别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目前我国云计算呈现出以下三个典型特征:一是从2010年的概念推广阶段进入了重大发展阶段。二是处于私有云研发试验阶段。拟向公有云转型3、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公有云发展的核心动力。
2009年以来,我国云计算开始进入大发展阶段。各方都对云计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推动者包括IBM、EMC、Intel等,以跨国设备制造商为代表,推广解决方案,拓展、占领市场;以上海、北京、天津、无锡、东营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建设了一些云计算中心来刺激投资需求,建立公共官方云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云;以新浪、腾讯、阿里巴巴、21世纪互联等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对内改造IT设施提高效率,对外提供服务降低成本、扩大业务范围。例如,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金蝶为代表的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短期目标是建设运营支撑系统私有云,整合内部资源,节能降耗,实现复用和改造;还有以金蝶、金算盘、百汇等为代表的软件公司,这些公司在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提供SaaS服务。

云计算演化阶段的差异云计算发展到目前相对成熟的水平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电厂模式、效用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
电厂模型阶段:电厂模型就像是利用电厂的规模效应来降低电价,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无需维护或购买任何发电设备。
效用计算阶段:1960年左右,计算设备的价格非常高,远远超出了普通企业、学校和机构的承受能力,因此很多人提出了共享计算资源的想法。1961年,人工智能之父麦肯锡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效用计算”的概念。其核心是基于电厂模型。具体目标是集成分散的服务器、存储系统和应用程序,以便与多个用户共享。让用户像将灯泡插入灯座一样使用计算机资源,并根据使用量付费。但由于当时整个IT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强大的技术还没有诞生,比如互联网。因此,虽然这个想法一直被人称道,但普遍不被接受。
网格计算:网格计算研究如何将一个需要巨大计算能力的问题划分为许多小的部分,然后将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低性能的计算机来处理。最后,将这些计算结果结合起来解决大规模问题。不幸的是,网格计算由于其在商业模式、技术和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并没有在工程界和商业界取得预期的成功。
云计算阶段:云计算的核心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非常相似。也希望IT技术能够像用电一样实用、实惠。但与效用计算、网格计算不同,它从需求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从技术上也基本成熟。

云计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有哪些最重要的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统一的计算资源池
(2)提供统一的存储池
(3)基于集群
(4)资源池容灾和自动化修复
(5)自动化资源管理
(6)动态资源分配
2.云平台阶段(platform
cloud
phase)
为基于网络的业务应用的完整生命周期提供支持,包括设计、开发开发、测试、部署、生产运营等。也可以称为“平台阶段”的基础软件,但是在构建基础的云中间件基础时,你会发现中间件不能很好地利用云计算的各种能力,以保证中间件服务的高可靠,可用且智能。是必要的。这使得中间件平台能够充分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各种能力。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提供统一的中间件服务、消息服务、集成服务等基础服务,作为
业务软件平台的运营支撑
(2)中间件可以与底层云计算良好交互,更好地利用虚拟化资源
(3)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硬件资源和虚拟化资源的管理。、中间件资源统一管理
(4)实现硬件资源、虚拟化资源和中间件资源的统一分配,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效率
3、服务云阶段(服务阶段

)
基于云基础平台构建各类云服务,直接为用户提供业务支持。由于中间件是业务系统的直接支撑实体,业务云服务建立在云平台上,将能够更好地向外界提供可用的服务。
主要特点:
(1)业务服务按需提供
(2)终端设备可定制,实现不同的服务组合,不同的终端设备可以使用相同的服务
使用
(三)软件服务实现社会化、强化化、专业化的目标
目前,大多数人对市场的认识还处于初阶段,直接目的是省钱。
第二阶段,一些服务开发者基于对云计算的深入了解,会逐渐加大关注度。
第三阶段,该方法利用PAAS阶段的结果,动态分配资源给为企业服务。
从目前来看,主要还处于基础云建设阶段,核心技术是虚拟化产品,为不同行业提供综合管理平台和延伸服务。

计算机网络是怎样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初,计算机以单机模式广泛使用,但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单机模式,而是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形成计算机网络。这样,多台计算机连接后就可以实现信息交换,并且可以在物理距离较远的计算机之间即时传输信息。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20世纪50年代初期,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为美国空军设计了一种名为SAGE的陆基半自动防空系统。它使用通信线路将远程雷达和测量控制设备连接到同一台IBM中央计算机,从而实现对分散空气的集中处理。国防信息与控制,这是世界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首次尝试。
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航空的机票预订系统SABRE再次尝试,通过一台中央计算机连接全美两千多个终端设备,从而实现分布式交付。用户和集中控制处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在线系统诞生了。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以单台主机为中心、面向终端设备的星型网络结构。除中央计算机具有独立的数据处理功能外,与系统连接的所有终端设备均不具有独立的数据处理功能。存在问题:主机非常繁忙,线路使用率低。
第二阶段:计算机通信网络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高级国防研究局国防项目(DARP)提议开发一个新的网络来应对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因此,1969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创建了一个名为阿帕网(“阿帕网”)的网络。当时,该网络只有4个节点,并使用电话线作为骨干通信网络。阿帕网是最早的互联网原型,当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斯坦福大学和盐湖城犹他州立大学的大型计算机相连。
此后,阿帕网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970年代末,已有60多个网络节点和100多个主机,连接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并通过通信卫星链接到夏威夷和欧洲的计算机网络。由此,阿帕网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象征,第一个真正的计算机网络诞生了。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中通信的双方都是具有自主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其功能是共享资源。主持人。存在一个问题:网络对用户不透明。
第三阶段:标准化开放网络
为了推动网络产品的发展,各大计算机公司都制定了自己的网络技术标准。例如,IBM于1974年首先推出了该公司的系统网络架构(SNA)。1975年,DEC提出了自己的数字网络架构(DNA)。1976年,UNIVAC还宣布了公司的分布式通信架构(ADN)。通过网络架构,公司制造的各种网络机器和设备可以非常容易地连接起来。但由于每个公司的网络架构不同,不同公司之间的网络无法互联。
针对上述情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来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并很快提出了一个标准框架,使不同计算机的设备能够互连——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OSI/RM),简称OSI。OSI共有七层。OSI于1984年正式发布,允许来自不同制造商的设备和协议通过网络互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