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正文

海底数据中心真的在海底吗


一、掏空大山、沉入海底?互联网大厂的服务器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对于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服务器,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后果将是可怕的。但事实上,网友们可能会对世界上很多公司的服务器存放在哪里感到惊讶,比如微软的服务器位于海底,阿里巴巴的服务器则位于著名的天岛湖底部,苹果的服务器也位于海底。放置在湖底在中国贵州,腾讯和华为也将服务器放置在贵州的山区。

2014年,微软开始实施一项将服务器放置在水下的计划。同年,他们开始在海上进行实验。他们将300台服务器放在一个重约17吨的封闭舱内。驾驶室完全由钢制成。此外,密封舱内还安装有100多个传感器。岸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传感器随时感知水压和温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特殊情况。微软团队将把封闭式小屋带到加州海岸的近海地区。

继第一次测试后,为了证明海底数据中的可行性,微软在2019年进行了第二次海底数据测试。这次测试规模更大、服务器总数更多。与第一个钢制密封容器相比,864台计算机服务器的数量,本次测试的密封装置就像一艘小于十米的潜艇,而且本次测试周期长达五年。

阿里巴巴也将其服务器放入水中。阿里巴巴将服务器隐藏在千岛湖。去过旅游的游客肯定都听过导游的介绍。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此时必须做好散热工作,否则可能存在烧毁的风险。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阿里巴巴将服务器放置在湖底。千岛湖地区平均气温约18摄氏度,湖水可节省数据中心80%以上的冷却能源。这样每年就有可能减少1万吨碳排放

华为在主机服务器上也有类似的举动。与微软将服务器放置在海底不同,华为将服务器存放在洞穴中。2017年,华为开始在贵州贵安新区七星湖数据中心建设自己的服务器中心。据了解,数据中心一期工程面积40万平方米,可。托管约60万台华为服务器这里托管了170台服务器。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几乎是一座空山,未来很可能还会继续扩建。

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公司要把这么重要的服务器放在这些看似“不可信”的地方呢?特别是服务器非常怕水,微软是不是很害怕服务器进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服务器怕水,普通机房的温度都难以承受,更何况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因此,散热问题一直是这些科技公司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夏季,为如此庞大的服务器组织散热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相关数据显示,对于华为、微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来说,每天为数据中心散热所需的电力成本占总成本的20%以上,其中40%以上用于制冷消耗。全球互联网是公司的数据中心,用于冷却服务器的电力占全球年电力消耗的2%。这个数据已经非常大了,相当于一些国家一年的用电量。因此,如何以更加节能减排的方式为服务器散热,是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微软采用的“水冷”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据微软介绍,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水下105天后,他们发现密封舱的温度会随着洋流消散。现在的影响力还不错,只是影响力而已。封闭舱附近的海水温度会略有升高,约为正常海水温度的千分之一。不过这种方式可能很难大规模使用,因为微软的数据中心有几百台以上的电脑,放在海底维护起来会很不方便。

比如华为的Cave服务器存储方案,维护起来更加方便。唯一的问题是隧道挖掘在初期需要一些投资。而且贵州的气温受山地影响,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夏天山里的温度很低,洞里的温度就更低了。另外,贵州的电价非常便宜,每千瓦时仅需0.35元左右,而且贵州的水力发电非常成熟,可以减少火力发电的污染。

不仅华为,苹果、腾讯也在该地区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甚至国家大数据中心也坐落于此。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行政数据都存储在这里,贵州也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此外,亚马逊和360等公司将数据中心设在宁夏,目的很简单,就是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来冷却服务器。


二、大型科技公司会把服务器放在海底,为何要这么操作?有什么科学依据?

存放服务器的地方称为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主要问题是散热。目前国内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一区、二线核心城市,以运营商数据机房为主,民营企业为辅。散热主要依靠专业的空调和导热设备。除了城市之外,离岸数据中心也在冰山、雪堆等地区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散热。包括海水冷却,还利用潮汐、洋流等自然能源,综合利用资源,降低传统散热器的成本,走持久的绿色环保之路。但这并不像将服务器沉入大海那么简单。考虑安全和散热;安全最重要的是人力成本因素。目前人类利用湖泊和河流进行畜牧活动,这些湖泊和河流面积小且浅,导致危险。在很多情况下,海洋,尤其是深海,目前是除了设备或专业人员之外其他人无法进入的区域,并且更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

散热,流海,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湖底相对来说比较平静,与大海相比是死水。、河流小事成大事,散热是安全其次的。在海上放置数据中心的想法是由微软员工于2014年提出的,微软研究部门开始实施。第一个数据中心部署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海底。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根据调查,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20海里以内。可以缩短服务距离。这里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海洋更宽更深,水温相对稳定,交通也更方便。美国著名的五大湖深度仅400多米,大部分淡水湖都是饮用水源。。从安全、便捷、经济的角度来看,建设海上数据中心更为便捷。


三、“东数海算”来了!全球首个商用UDC预计年底运行这家公司提供核心装备

全球首个商业水下数据中心(UDC)即将开业!据海南日报报道,全球首个商业海底数据中心将进入海上安装阶段,预计年底建成投产。建成后,将为全国沿海省市实施“东数西算”过程中提供重要的算力补助。

核心设备“海底数据舱”近日完工并运往海南陵水。“潜艇数据舱”可用水深超过30米,重量1300吨,相当于1000辆汽车的重量,罐体直径3.6米,相当于潜艇的核心模块。“天河号”空间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潜艇数据舱。计算机舱结构寿命15年。

UDC是一个数据中心,将服务器等IT设施安装在海底密封压力容器中,利用海底复合电缆输送电力并将数据传回互联网。

随着“碳中和”的深入发展,数据中心快速增长带来的能耗问题备受关注,国内一线城市用地面积、电力和能源消耗指南出台。能源消耗指标不断收紧。

海底数据中心位于海平面以下,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却源,通过冷却系统将产生的热量散布到海水中。与传统的陆基数据中心(IDC)相比。节能、省地、节水、绿色,成本优势明显。

微软多年来一直投资UDC。2014年,微软启动了代号“Natick”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海底数据中心是其陆地相应服务器的8倍。

基于此,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UDC项目有望得到进一步推进。目前,国内UDC业务正处于建设期,“十四五”期间仅海南地区部署目标就达到100个。中航证券预计,2017年国内海底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276.52亿元。

有机构表示,海底数据中心高功率密度、绿色节能等技术优势有望引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变革。

从组成上看,UDC由陆地站、海底光伏复合电缆、海底变电站和海底数据舱组成。上述核心设备——海底数据舱,由深圳市海澜云数据中心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海兰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海兰云”)是海兰芯旗下子公司。

此前,海兰信董事长沉万秋表示:“项目通过技术认证后,将快速推广到全国其他主要沿海城市。”他透露,海南项目目前的客户是海南。”电信方面,此外公司还与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互联网巨头就UDC项目进行交流。

此外,海底数据中心建成后,还需要长期维护。雷达监视系统、无人机等监视探测设备必不可少(见下图)。

信息显示,海澜云已与已成立的数据中心公司光环新网成立合资公司,后续维护工作将由合资公司进行。

产业链关联的苏马林光缆企业也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机会。通光光电旗下全资子公司海洋光电是目前国内海底电缆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设备及跨洋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产业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