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正文

建立海底数据中心的背景


一、奥克尼群岛附近海底布局水下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由于纬度高,受自然灾害(如地震)影响较小。
1.高纬度和低海水温度有利于吸收热量,减少能源消耗。
2。自然灾害(例如地震)。
3。风电、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运行成本低。
4。靠近欧洲发达地区;贴近客户,拥有广阔的市场。


二、微软为什么非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海底?了解服务器背后的科学微软为什么要淹没服务器?作为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云计算逐渐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汇集了许多计算机资源,使任何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随时访问资源。其背后真正的信任不是高空的云彩,而是由全国无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
针对近年来数据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微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陆地相比,海底可能是数据中心的最佳位置。首先是成本问题。数据中心的扩建直接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力约占全球总电量的2%,能源消耗成本占整个IT行业的30-50%。
因此,如何降低服务器散热成本的问题成为了互联网企业不断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几大巨头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花式散热方法”。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公里。由于常年气温较低,这里可以吸入冷空气来散热。阿里巴巴数据中心位于杭州千岛湖畔,这里年平均气温17℃。深湖水的循环流可以用来冷却服务器。腾讯贵州贵安数据中心有5个洞穴,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温度较低。
微软更有想象力,把服务器直接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建设绿色节能的水下数据中心除了上面提到的成本问题之外,距离问题也同样重要。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60公里范围内。想象一下,如果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海域,数据传输的距离将大大缩短,网络速度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如果要在人口稠密的国家建设数据中心,将会面临空间要求、能源成本、法律法规等诸多挑战,而且建设在偏远地区还会带来网络延迟问题。
基于上述两大优势,微软于2014年8月正式启动Natick项目,研究水下数据中心的可行性。2015年8月,第一个海底数据中心原型机在加州海岸运行了101天。
2018年6月,第二台拥有864台服务器的原型机被沉入苏格兰奥克尼岛附近的海底,以测试其经济、后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该机器将留在海底。使用多年。
三、为什么微软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水下?数据中心制冷有多花钱?

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数据中心无疑是“耗电大户”。一个非常大的数据中心每年消耗近1亿千瓦时的电力。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8.89亿千瓦时,超过2018年全上海用电量(1567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大坝年发电量。


如今,数据中心消耗的电力约占华为全球公司电力的2%。可持续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负责人安德斯·安德烈表示,到2030年,数据中心将消耗全球8%的电力。当你拿起手机通过搜索引擎研究寻找答案时,你可能永远不会想到这项研究会消耗8瓦灯泡一小时的能量。


低能耗的数据中心因此成为市场的焦点。正在兴起,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与环境可持续性相关。持续的发展也决定了算力的成本和服务的竞争力。Facebook将数据中心建在北极,微软选择了“海底捞”,阿里巴巴将数据中心建在了千岛湖大坝,中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将数据中心建在了山洞里。


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据IDC统计,传统数据中心的平均寿命为9年,超过7年的设备往往会被淘汰。假设使用寿命为10年,电力消耗占所有成本的20%,场地成本占15%,冷却设备成本占6%。这三项合计占比超过40%。


只有47%的能量进入服务器,而41%的能量则进入服务器。一部分作为热量被消耗。机架风扇、空调、水泵和冷却塔占数据中心能耗的很大一部分。


微软将数据中心沉入大海有以下好处:大量沿海海底可以免费使用,无需预先支付使用费或建造庞大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可以通过海洋潮汐运动和地面风力发电产生的廉价电力来供电。水下数据中心可以利用海水来冷却服务器并预防大多数自然灾害。世界上5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附近,全球互联网的主干光缆位于海底,可以减少数据包延迟。


今年7月,微软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落户,英国。35.66米深的数据中心(2018年安装)已恢复,864台服务器中只有8台出现故障。数据中心采用海底循环海水自然冷却,可靠性比其他同类产品高8倍。


这样一来,场地、电力和冷却的成本设备被保存。,一定的维护费用,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将变成巨大的效益。买肉不好吃吗?何必白白浪费呢。建设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数据中心建设时,优先选择常年气温较高的地区,以及河流、海滨等水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并充分利用。天然冷源,降低系统能耗。


微软、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的互联网建设绿色高效建筑数据中心作为绿色节能技术的产业开发商和实践者,不仅是企业基于自身业务需求,更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必须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批评和指正。如果您同意我的观点,请点赞并离开,谢谢!如果喜欢我,请关注我,再次感谢!